向上象徵著能夠輕盈而快速的爬坡,而向下則代表著穩定的高速下滑。
全新 Teammachine SLR01 將不只是一台爬坡車,而是重新定義車輛的設計平衡、一場靈敏而優雅的革命。設計來重新定義地心引力,並且將競賽推進全新時代,Teammachine SLR01 完美表現 BMC 品牌核心:永不停懈的創新能量、極致毫無犧牲的性能表現,以及最純粹的競速基因。
經過數十年的發展,Teammachine SLR 01 已將傳奇深植於所有最具指標的山路之上。BMC為全新款式 Teammachine SLR01 注入全新能量—更輕盈、更加銳利、更具速度,一代傳奇的自然進化,準備讓所有騎士登上前所未有的高峰。
因為群山正在召喚著全新世代的騎士,而 BMC 以一款專為現代賽事需求打造的頂尖車款作為回應。全新 Teammachine SLR01以最原始的樣貌呈現所有的進化,具備上一代完全相同極具爆發力的剛性表現,在同尺寸(54)車架下實現輕量化多達 16% 的重量。減去的每一克都來自使用更先進原料、更優秀的管型設計,以及最精密的製程。結合來自 Teammachine R 01 的空氣力學研究成果,使其不僅是為爬坡而出現,更是為勝利而生。
Teammachine SLR01 就是下一世代競速性能的標準,準備好領導所有人前進。
為了所有具備展現所有潛能的騎士而打造。
為了渴望更多爬升,總是沉溺於山稜,看著下一個髮夾彎以及專注於山頂旗幟的騎士而生。Teammachine SLR01 為了純種爬坡車手而設計,他們享受著上坡時的靜謐,以及高速下坡到來時的快感,在人、機器以及山脈之間完美的平衡。
在征服爬山站之時,有兩項元素最重要,重量與剛性。全新 SLR01 車架減重 222 克(含烤漆,與前一代比較),但保有與前代或是 R 01 相同的剛性數字。剛性是確保踩踏效率與操控靈敏度的重要元素。
想了解是怎麼達到的? BMC 透過調整管型、升級碳纖層疊技術、以及全新製程、甚至更輕的塗裝與標誌設計,打造出加速爆發力十足、最優秀的動能傳輸、以及反應快速的車款。
而就算是在爬坡賽段,空氣力學表現也是不可忽視的元素。從以空力為優先的 Teammachine R 01 出發,這輛 Teammachine SLR01 減去前端的投影面積,更優秀的管型,全新設計的前叉以及進化的座管,全部都是為了強化效率而不犧牲任何濾震能力。
支援最大實際胎寬達 32mm,Teammachine SLR01 將能夠對應現代賽事的多樣需求兼具 UCI 規範。這是 BMC 有史以來最完整的爬坡戰駒:輕量、空力、極致性能導向,準備刷新你的期待。
全新 Teammachine SLR 01 展現 BMC 對空氣力學與精密設計的不懈追求。毫無瑕疵的整合度,如同雕塑般削去任何一克空氣阻力的車架設計同時保有極簡、乾淨而優美的競賽外型。
一切源自於 BMC 對創新科技的持續投入,持續透過 CFD 流體力學模擬、風洞測試、以及在自由車中不停的測試驗證,或是 Impec Lab 團隊與各界空力專家的跨領域合作,征服所有氣流阻礙。
承襲已經被 Teammachine R 01 所驗證的幾何作為基礎,這代 SLR 01 在 47–61 尺寸中皆展現鋒利的操控手感與靈敏直覺的回饋,車輛將成為你身體的延伸,在下坡與轉彎中皆是游刃有餘。BMC 的 TCC(角度濾震系統)確保舒適度不會有任何犧牲。透過精細的碳纖結構,空力與舒適兼具的全新座管,有效過濾震動而不遲鈍的路感,幫助你的雙腿可以保持新鮮,征戰更長的距離。
Teammachine SLR 01 不只是飛快地爬上陡坡,更在下坡精準銳利。
它延續 BMC 一貫的幾何設計,保留關鍵 63mm trail 值,打造出讓人安心的高速下坡穩定性。
經過職業車隊驗證的幾何設計,騎乘手感在極具攻擊性的同時,也與平穩路感完美融合。你能以強大瓦數輸出征服上坡,也能在下坡中充滿信心。
BMC 的騎乘感受,是在你最需要時最值得信賴的存在。
打造一台高剛性、輕量又空力的車是一件事,但打造一台騎起來路感真正出色的車,才是真正的挑戰。因此,我們從不在操控性、濾震性與幾何設定上妥協。
出色的操控來自高剛性與關鍵的 63mm trail 幾何設計——無論你騎的是哪個車架尺寸,Teammachine SLR 01 都能在高速過彎時提供極致信心與穩定性。
精準調校的車架垂直彈性,幫助你節省體力、釋放更多能量輸出。從座管、下沉後上叉到座管設計,全都為吸收路面震動而生。在山路上無可避免將會遇到破碎的道路,而多達 14mm 的垂直濾震性是你在坑洞遍布的道路上「看不見的舒適」的來源。
* 本車限制搭配電子變速系統使用
* 原廠保留規格修改權利
Size | 47 | 51 | 54 | 56 | ||
Rider Height cm | <166 | 166-174 | 172-180 | 178-186 | ||
Stack | 506 | 530 | 550 | 565 | ||
Reach | 367 | 377 | 386 | 392 | ||
Seat Tube (st) | 422 | 464 | 491 | 509 | ||
Top Tube (tt') | 515 | 532 | 552 | 562 | ||
Head Tube (ht) | 108 | 133 | 149 | 165 | ||
Seat Angle (sa) | 74˚ | 74˚ | 73.5˚ | 73.5˚ | ||
Head Tube Angle (ha) | 71.5˚ | 71.5˚ | 72.3˚ | 72.3˚ | ||
Rear Center (rc) | 410 | 410 | 410 | 410 | ||
Front Center (fc) | 568 | 586 | 589 | 599 | ||
Wheelbase (wb) | 968 | 986 | 989 | 1000 | ||
BB Drop (drop) | 69 | 69 | 69 | 69 | ||
Fork Length (fl) | 369 | 369 | 369 | 369 | ||
Fork Rake (fr) | 48 | 48 | 43 | 43 | ||
Trail | 63 | 63 | 63 | 63 | ||
Stem Angle | -12.5˚ | -12.5˚ | -12.5˚ | -12.5˚ | ||
Stem Length | 90 | 100 | 100 | 110 | ||
Bar Width | 400/436 | 400/436 | 400/436 | 400/436 | ||
Bar Drop | 127 | 127 | 127 | 127 | ||
Bar Reach | 70 | 70 | 70 | 70 | ||
Seatpost Length | 335 | 335 | 385 | 385 | ||
Seatpost Offset | 10 | 10 | 10 | 10 | ||
Standover Height | 717 | 752 | 779 | 797 | ||
*原廠保留規格修改權利 |